6月13日,《辽宁日报》第07版“理论•实践”头题刊发校党委书记周浩波教授理论文章——《发挥协同效应 合力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并在头版设置导读。文章从坚持协同联动,构建全员抓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坚持互融互通,完善全方位一体化思政课程体系;坚持集约共享,健全优先配置思政课建设资源的保障机制等三个方面阐释了高校党委如何把加强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发挥协同效应 合力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
周浩波
核心提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高校依法治校的本质特征,是推动高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筑牢这条生命线的主渠道。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保证这条主渠道拥有源头活水,确保畅通无阻。高校党委要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办好思政课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在工作格局、课程建设、保障机制上发挥协同效应,形成抓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坚持协同联动,构建全员抓思政课建设工作格局
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校、机关部门和基层学院应协同联动,密切配合,发挥协同效应,形成共建思政课的合力,构建全员抓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格局。
首先,高校各级党组织、相关党政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牢固树立思政课建设“一盘棋”思想,把思政课建设融入日常工作中。高校学科建设部门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教务部门要把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认真研究、及时解决思政课建设与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组织部门、宣传部门和教务部门要把思政课教学质量作为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调全社会力量参与到思政课建设上来,积极邀请校外专家、劳动模范、先进典型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党政干部为学生讲授思政课。其次,要强化高校党委对思政课建设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领导职能,坚持把从严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体制,将思政课建设纳入高校发展整体战略规划中来考量。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要按照中央要求,发挥政治和阅历优势,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切实解决思政课建设中的实际问题。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把思政课教学作为立院之本,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等多个抓手,全面提升思政课质量和水平。要调动各学科教师及教职工的积极性,使其努力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参与到思政课建设中来,从而形成全员共抓思政课建设的合力。
坚持互融互通,完善全方位一体化思政课程体系
高校党委要发挥协同效应,构建起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密切配合、课上与课下深度融合、网上与网下无缝链接的全方位一体化思政课程体系。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把各类课程的“隐性思政”功能与思政课的“显性思政”功能相结合,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要完善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扩大“马工程”重点教材使用范围,建设以思政课为核心、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其他相关课程为支撑、以人文素质选修课为补充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要坚持课堂育人,提高各类课程思政供给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教学方法,多采用启发式、互动式、专题式教学,推进中班授课、小班讨论,将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润物细无声地为学生解答好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等问题,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思政小课堂”为学生走上社会提供科学指导,指引前进方向,“社会大课堂”帮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深化认识、积累智慧、增长才干。只有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性与有效性。应创新“大思政”实践平台,积极推动思政课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拓展,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社会实践,推进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建设,使创新创业教育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织各类学生实践团队深入企业和社会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砥砺品格、增强能力、提高素质。
“网上思政”与“网下思政”相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媒体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校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体现。因此,高校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增强互联网思维,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实现正面灌输与构建网言网语体系无缝链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要大胆运用互联网思维破题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打造在线开放思政课品牌,依托新媒体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推进新型思政课堂与新媒体新技术相结合,实现网络课堂与实体课堂的同步。
坚持集约共享,健全优先配置思政课建设资源的保障机制
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向思政课建设汇聚,在学校发展规划上高标准规划,在经费投入上优先支持,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保障思政课。
政策上给予扶持。把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加强顶层设计。要在编制上充分保障思政课建设。按照规定的师生比确定思政课专任教师编制,确保师生比达标,在教学科研系列各级职称岗位比例控制标准上给予倾斜。落实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审相关政策,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克服唯论文、唯帽子的评价方式,合理运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在职称评审、教学评价、评优奖励等环节,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标准,把师德规范要求贯穿其中,增加课堂教学权重,健全思政课质量评价考核机制,充分激发教师讲好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队伍上充分保障。要坚持专职为主,积极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要力争数量充足,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足额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优化队伍结构,吸纳更多年轻有为的专业课骨干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组织员等参与到思政课教学之中,提高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思政课教师比重。要确保素质优良,加大队伍培养培训力度,设立专项经费,为骨干教师到海内外访学研修、学位提升、项目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经费和公共资源配置上倾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把思政课作为关键课程,给予重点保障。通过优先规划未来、优先保障资源、优先支持经费,使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办好思政课的坚强战斗堡垒,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为思政课建设的方向引领和有力支撑,从而使思政课获得优先发展、优势发展和优质发展,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