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辽宁日报》于07版发表了我校党委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周浩波撰写的理论文章《全面构建线上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并于头版设置导读,《辽宁日报》客户端“北国网”的“名家说理”栏目以“线上思政如何更‘在线’?长效机制是关键”为题对文章进行了转载。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全面构建线上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
核心提示
疫情给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开展线上思政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高校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抢占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制高点,拓宽课程育人主渠道,筑牢全方位网络育人主阵地,全面构建线上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推进形成“三全育人”(即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把握大势,抢占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制高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次大考,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能力也是一次大考。高校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化挑战为机遇,牢牢掌握线上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抢占制高点,切实推进“三全育人”。
推进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因势利导。信息技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推动着课堂革命。从“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时代,到“课堂+PPT”的电化教育时代,再到“课堂+网络”的教育信息化1.0时代,高校课堂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应运而生,中国的教育开始向教育信息化2.0时代迈进。然而,这场疫情将处于全媒体时代的高等教育提前推进到了教育信息化2.0时代。尽管这只是个准2.0时代,但却极大地加速了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更新迭代的节奏。各大慕课平台向全国高校开放数千门课程资源以应对疫情,高校积极推进线上教学改革,“互联网+”技术使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变为现实。面对信息技术革新与教学方式的深刻变化,高校必须强化“人在哪里,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里”的主动作为理念,顺势而为,抢占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制高点,推动线上思政教育从应急状态逐渐向长效常态转变,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赢得先机。
推进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守初心。全媒体时代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无论传播形式如何变化,也无论线上线下,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不能变,高校的育人初心不能变,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能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原则不能变。在重要关头和紧要时刻,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更要面向学生需求,树立关注学习与发展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在网上搭建“化育为人”的有效载体,强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组织凝聚,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推进线上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厚植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新媒体,我们不能停留在管控上,必须参与进去、深入进去、运用起来。这种参与是情境的带入、情绪的关注、情感的深入,更应该是情怀的厚植。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把线上思想政治工作做得更接地气、更具活力、更有情怀。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先进事迹以及体现出的时代精神,为做好线上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真实鲜活的素材,更易于在思想层面引发强烈共鸣和情感共振,让学生深刻领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和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进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
守正创新,拓宽全课程育人主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精心打造“多元”课程,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围绕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高校应不断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积极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线上教学之中,构建以思政课为核心、以通识课程为支撑、以专业育人课程为辐射的“三位一体”融通互补、有机统一的课程育人体系,打造以“八个相统一”教学理念为核心,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线上实践、教学考核为支撑的“一体四翼”思政教育线上教学模式,使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合力推进全课程育人。
推动思政小课堂与时代大课堂相连接。一堂好的思政课,抑或是一个好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既要有高度,理直气壮讲,还要有深度,直面问题讲,更要有温度,贴着人心讲。这就要求高校思政小课堂汲取时代大课堂的鲜活给养。这场战“疫”,就是时下最为生动的一堂育人大课。思政课教师要理直气壮上好新时代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积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透过战“疫”,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各专业课教师要润物无声地讲好课程思政,在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战“疫”中的思政元素,将体现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价值、中国速度、中国风范、中国贡献的故事融入专业课程,用一个个鲜活事例诠释职业精神、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坚定“四个自信”。
推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贯通。开展线上教学并非是抛开线下教学另搞一套,而是要积极吸取线下教学的成功经验,将一些成熟的教学模式有机地融入线上。同时,充分发掘全媒体时代网络的无限可能性,将“互联网+智慧教学”应用到思政教育教学,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云”模式。充分利用智慧教学一体化平台,建设思政类慕课在线开放课程,实现学生随时、随地、随手“云学习”。通过雨课堂、腾讯会议、钉钉等工具,开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学线上直播,实现教师“云授课”。通过微信、QQ等工具与学生进行课后讨论和交流,实现对学生的“云指导”。引入VR、AR技术,以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实现思政教育教学的“云实践”。组建思政教育虚拟教研室,增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交流研讨,实现“云研讨”。积极构建“大班直播教学+小班在线辅导”云端思政课新模式,打造高校一体化“云思政”。
协同发力,筑牢全方位网络育人主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推进“三全育人”,尤其是全方位育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的工作任务。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思想政治工作全面铺开,成为连接其他九大育人体系的重要载体和促进“三全育人”格局形成的催化剂。高校要借疫情期间开展线上思想政治工作之“势”,用网络打通育人体系“诸元”,促使其协同发力,凝聚育人合力,真正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实起来、强起来。
以关注心理健康赋爱赋能。搭建心理云辅导平台,开展线上调研和咨询服务,全面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诉求,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分类干预和辅导,有针对性地开展线上心理救助,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借助微传播媒介,进行正面宣传教育,开展“防控疫情、法治同行”专项法治宣传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疫情防控形势,增强法治意识,坚定战胜疫情的必胜信心,在疫情防控的思政大课中感知国家的伟大力量和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
以破解难点问题解急解困。紧紧围绕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实际需求,提供靶向服务,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坚持“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针对疫情严重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地区、边远地区,以及建档立卡、低保、特困救助供养、残疾等特殊困难学生群体,开展辅导员、班主任线上“一对一”谈心谈话活动,详细了解和充分保障困难学生的基本学习生活需求,开展感恩教育和责任教育,引导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创新推进网上就业服务,利用部、省、校就业网络以及社会招聘网站,全面准确地推送就业招聘信息和就业政策,举办线上校园“双选会”,配合用人单位开展线上招聘、在线笔试、远程视频面试、网上签约等。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推出一批线上就业创业精品课程,开展线上模拟招聘面试、模拟职场、创新实践等活动,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到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以文化实践养成育德育心。抢占文化实践活动网络主阵地,借助多样化的网络育人平台,实现育人不掉线、不间断、不停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采取线上创新党日活动、党团课、组织生活会、班团会、读书会、分享会等形式,教育引导学生以时代英雄、先进人物和身边“最美逆行者”为榜样,自觉弘扬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组织学生进行网络创作,推出一批主题鲜明、深受学生喜爱的网文、微视频、原创歌曲等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充分借助微信、微博、社交媒体、视频网站、手机客户端等传播平台,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营造清朗网络文化空间。打造网上志愿者团队,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扶贫救助、爱心帮扶等线上活动,让雷锋精神在网络空间传扬。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如何打通课上课下“双向车道”,实现线上线下双向融合,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路径,也必将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重要保障。
(作者系威尼斯集团网站官网党委书记,威尼斯集团网站官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教授)